津范儿 | 天津小伙收购“天价鸟笼”, 匠心独具盼传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鸟笼”作为清代、民国时期的“顶级文玩”,蕴藏着深厚的民间艺术和历史价值。作为京津地区文化生活中十分大众化的物件,老人们三五成群在公园拎着鸟笼“遛鸟”是很常见的生活景象。然而价值“七位数”的“天价鸟笼”,则极少出现在这样平常的场合之中。天津的张强先生就收购了这样一件在文玩圈子内颇具盛名的精品鸟笼,这件鸟笼的原藏主便是当前业界公认的“北派鸟笼第一人”刘乐民。


张强先生和他的“百万鸟笼”


小小鸟笼为何价值“七位数”?

 

 “这件鸟笼是天津肖氏家族的传世文玩,是精品中的精品。刘乐民拿起这件刚刚出手的藏品细细端详,在讲解中仍是赞不绝口。这提溜鸟笼是解放前天津卫著名财主肖四爷的收藏,当年称得上名冠京津。年近70的刘乐民说,这提溜笼子在他儿时就是顶尖的物件,也一度是他的收藏梦想,当年很多收藏爱好者像高价求购都无功而返,七十年代初,有人出价两千元求购,这一在当年可称“天价”的报价竟被肖家婉拒。时过境迁,随着肖家的没落和老辈人的相继离世,后人终将此笼变卖,继而流转到刘乐民手中成为珍藏。


张强先生收藏的鸟笼


张先生介绍说,在收藏行话里,鸟笼的笼体称为腔子,还需配上笼钩盖板鸟食罐,方才称得上一提溜,即一个完整的鸟笼。而且,笼钩、鸟食罐等配件甚至比腔子更加稀缺、更有价值,这件“天价”鸟笼便是如此。

  

 “如果用汽车将笼钩作比,这顶鸟笼的笼钩就是‘劳斯莱斯’,还得是‘全球限量版’。张先生说,这把笼钩之所以如此名贵,是因为出身显赫,因其铸造者是在鸟笼界赫赫有名的小老赵,在业内又得号——“青铜小赵。出自他手的青铜笼钩在嘉庆——道光年间极富盛名,历经二百余年风霜洗礼仍崭新如初,其历史及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铜钩曲折 融入昔日名匠技艺结晶

   

笼钩虽小,名堂颇大。这把笼钩由铜丝弯折而成,在如今算不上什么“精制”,可在当时却称得上高端工艺。当年铜被视为稀有金属,因而铜丝都由手艺人纯手工化铜拉丝而得。且铜钩是用两根铜丝焊接而成,其介质是在当时作为大额货币流通的白银。放在今天就好比点燃一大捆百元大钞,用其灰烬制作工艺品。笼钩造型曲线光滑,所有弯处皆是活弯,可谓明清时期民间手工艺品中的上上品。直至今日,业内新制的笼钩也无一不用赵记钩子作为范本炮制。

 


制钩匠人因长期接触金属粉末,大都受损折寿。小老赵也不例外,出名没多久便去世了。所以他的作品存世量相当稀少,流传下来的也大都收藏在北方几位大财主的手里。据刘乐民讲述,当年老小赵制作的每一把笼钩都有专属标志,即在钩腿前面打上两个戳:一个葫芦,一个字,行里人把这称为葫芦盘肠。这样一把笼钩的价值在当时是纹银三十两,而若是专门定制的钩子,则在前腿另打上赵记字样,此种定制款在当时价值纹银四十两。而张先生收藏的鸟笼为“双戳钩”,即拥有以上两种印记,可见其是当年制作者极其满意的作品。



体积小价值高,鸟食罐中学问多


在欣赏鸟食罐藏品之前,刘乐民还特意演示拿取方法——“食指和中指塞进罐中,大拇指抵住罐底,以避免从手中脱落。”如此小心是因为鸟食罐才是鸟笼最具收藏价值的部分。



鸟食罐可根据图案分类,在刘乐民展示的收藏中,有花纹为菊花、白菜、蝈蝈组成,名为“三秋”的“象征类”;花纹为云彩、蝙蝠组成,取谐音名为“云福”的“谐音类”;还有勾画历史人物图景的“历史故事类”。其图案最出色之处在于雕工,曾经一位香港商人端详藏品后赞叹“花纹竟能如此精细”,可见其收藏价值。


“青花十一皮球”鸟食罐


        张先生收藏的“百万鸟笼”中的堂罐叫做“青花十一皮球”,制作与乾隆年间。五个鸟食罐称为“一堂”,这“青花十一皮球”罐在民国时期就已名震京津,为众多玩家所仰慕,在当时这样一堂罐子可以值上几百块大洋。解放后,北京的老一辈玩家将此罐称为“看官窑”意为虽然没有找到明确记载,但从它的制作年份、绘制手法已经达到官窑的水平。


刘乐民的鸟食罐藏品


重树“北派鸟笼”文玩圈,毕生希冀在传承


当今市面上所有的北派鸟笼都是按照刘乐民的鸟笼样式而制作。文玩圈子里有一句“不玩刘乐民做的笼子,就不算玩笼子”。此外,他还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技艺传承人。从90年代初就有手艺人开始主动向他求艺,这些当年的求学者都成为了当今行内的佼佼者,延续着鸟笼文化的技艺传播,也扩展了刘乐民自己对于这一传统技艺的不懈传承。

 

张强先生的鸟笼藏品


“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对这个(鸟笼)没有了解,大家都玩鼻烟壶、手串这些大众的东西,却不知道鸟笼也是顶级文玩,是非常有历史、有艺术价值的。”刘乐民对当前文玩界普遍不了解鸟笼收藏价值的现状表示担忧。同时,已经年近70的年龄也让他自觉在制作新品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这位将毕生精力投入到鸟笼制作收藏的匠人对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有着殷切的希冀。他希望能够记录下更多的资料,填补文献上的空白,让今后的传承人不再依靠口述和想象,而拥有专业的参考借鉴,从而实现更深远的文化传承。


 张强先生和刘乐民


摄影/采写:范羿铭/闻名

腾讯大燕网新闻中心出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