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本报记者

周 舟 元培学院2015级本科生

贾志超 艺术学院2016级本科生

钟嘉睿 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

谭晨昕 社会学系2014级本科生


二手书的循环始终是同学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出四级词汇,全新”

 ● ●


许多教材没有备用和收藏价值,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往往都只能在书架上接落灰;买过的小说和教参书读完后就很少再翻开,一本一本很快堆满了书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应宗珣看着自己的书架,打开了手机里的二手书微信群。

 

“加群的时候群内就20来人,没想到这学期刚开学一两天后就达到人数上限了。”

 

群聊里,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发布求书、转书的信息,一旦看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对应消息,双方便可以互相联系、商议价格、达成交易。

 

书籍的价格往往较原价的五折更低,具体由卖书者根据书本的新旧程度制定,或由买方卖方讨论决定。但肖韦俐说,群内几乎不会有讨价还价的行为:一方面,;另一方面,买书人也会对作为校友的卖书者有一种特有的信任。

 

二手书群聊


肖韦俐是光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也是这个微信群的群主,“PKU二手书”是她在2016年9月底建立的。开始建群时只有20余人,人数在上学期一直维持在150人左右,本学期初又迅速增加到了500人。她随即建了第二个二手书交易群,群聊人数很快又达到了160余人。

 

二手书群聊优势明显:操控便捷、获取信息迅速,群成员以北大学生为主,书籍在校内取送方便,同时还兼具交友的功能。但由于交易范围有限,它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受买卖双方的实际供求情况影响,很多书籍“求不到”的同时,也有很多书籍“卖不掉”,而非教材类书籍的交易信息也很少出现。另外,无关人员的进入和信息的冗杂也使部分同学选择了“消息免打扰”。

 

微信群交易之外,朋友圈换书、未名BBS以及高年级同学自发地将图书传递给低年级同学,都是校内书籍周转的重要渠道。

 

在未名BBS上的“二手图书”讨论区里,同学们可以发帖转书、送书、求书和换书,这其中又以转书帖所占比重最大。因登陆繁琐、搜寻困难、更贴不及时,和其他网络交流渠道的兴起,利用这个讨论区平台的同学比例变得越来越低。但是,未名BBS上的“二手图书”讨论区自2006年4月至今已经留存了1300多个帖子。

 

除了二手书的交易,公益性质的二手书交换也成为一种选择。


二手书漂游记

  ●


2011年6月,图书馆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漂流书箱和书架。捐书者只需要将图书放入箱中,工作人员每天会对图书进行整理移至书架,获书人从中挑取即可。2014年,图书馆撤除漂流书箱,并将小书架改为更加大型方便的漂流书架,参与者只需自放自拿。

 

相较于出售旧书,图书漂流也成为许多同学更加青睐的方式:一方面,他们不必花费太多精力以获取并不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参加公益环保活动,以促进图书的循环利用,于人于己都有利。为搭建一个好的图书漂流平台,北大校内的不少公益组织举办了诸多的活动。

 

北大图书馆的图书漂流


2009年,城市与环境学院本科生孙童和范敬怡创办了“北大林歌”,以“为自己的碳排放买单”为口号进行校内旧物回收,旧书回收是其中的核心。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期中和期末回收图书,学期初发放。”林歌主要负责人之一、城市与环境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宏图介绍道。3月19日,林歌已经举办了本学期的发放活动。

 

除此之外,罗氏慈善基金会、各个院系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都会定期举办公益性质的图书漂流活动。

 

元培学院何善衡图书室自2010年创办以来,一直在进行图书漂流的活动。当年有150余名新生参与二手书领取活动,2015年则有190余名新生参加,发放书本1800余本。

 

但图书漂流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作为无收益的公益活动,往往存在宣传不够到位的问题,施者与受者的范围受到了很大局限;大多数图书漂流活动一年或一学期举办一次,很多同学可能会错过领书机会。

 

即便是常年存在的漂流书架,除了毕业季书架上的书相对较多外,其他时间都基本处于“书荒”状态。对此,工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培豪坦言:“我一般都不会去漂流书架取书,因为里面的书其实大多不是我们的理想型,一旦有一本好书,也会立刻被人取走,并且再也不出现了。”

 

北大图书馆综合管理与协作中心主任刘素清也表示,图书漂流遵循自由原则,不会进行登记。图书馆设立漂流书架最初是为了实现图书的环形传递,但大部分同学拿走图书后并不放回,这就使书本的利用度远远达不到当初的预期。


旧书市和新平台

● ● 


开学一个月,二手书群里的人数也不再迅速增加,交易的信息渐渐变少。尽管二手书群里的交易一直存在,但其他不在群聊里的同学对图书循环的需求并未结束,也不止于今天。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吴晓东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北大就有了规模较大的跳蚤市场,其中,买卖书籍一直是重头。那时,书商与学生皆可摆摊,也无需办理摊位证。

 

后来,经相关部门组织管理,书商们形成一个小规模的书市。后因校园建设需要,书市的位置经过三次大变动,最终于2006年确定在在西南门至45楼的地带,每周末定期出现。到了2014年,周末书市因学生宿舍施工改造的需要在北大暂停。宿舍改造完成后,学校考虑到这个市场占用消防通道,并且书市上盗版书较多,于是没有恢复周末书市。

 

此后,一些书商偶尔以“打游击战”的方式在校内出现,但最终还是销声匿迹了。

 

如今,每年毕业季来临时,跳蚤市场会出现在学一食堂与38楼、40楼之间的道路两侧,但规模有限。


“北大林歌”的图书漂流

 

二手书的交换对于各地的学生都是一个课题。比如,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通过一些公众号作为平台进行二手书流转,卖书人在上面发布转书信息,买书人找到合适的书联系卖主。

 

“其实不论用什么方式交流二手书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旧书店大概很远,BBS可能不便,微信群兴许有限。电子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取,我们也大多不再需要为买一本新书在心里斗争一百遍。可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任书籍变成废品,那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雷雯表示,“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二手书本身,而是回收利用、节约环保的理念。”

 

谈到二手书的未来之路,刘素清说道:“我们不仅应该呼吁大家变旧书为二手书,也应该让二手书变三手书,四手书甚至多手书。”

 

社会学系本科生高泽庆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1来自本报记者,其余图片来自受访者

微信编辑|安桂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