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APP·旧书·椅子就这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最喜爱的项目评选”活动结束,为感谢优秀项目也为更好的分享优秀项目的成功经验,为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提出好的建议,设计周组委会分期举办座谈会,邀请优秀项目负责人、策展人、主创设计师、机构代表参与。



第三期优秀项目座谈会于11月25日下午举办,邀请了白塔寺再生计划、白塔寺阅读中心、SLO-MO食物及手工艺秀、城市博物馆APP、设计再生·造作-白塔寺空间展、永动荣麟共6个优秀项目参与。优秀项目代表从各自项目情况出发进行了交流研讨。以下为现场发言整理内容精选:


某集体 | Moujiti | 李心路
代表项目:白塔寺再生计划、城市博物馆APP



“某集体”作为“白塔寺再生计划”的策展团队,从今年六月开始筹划该项目,做了大概三个月的前期准备。在此期间,我们积极地从各个领域挖掘优秀设计师和合作机构。希望找到那些与“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主题相关,并且符合我们的思路的内容,我们希望在策展的各维度上都要能够形成很广的交互界面。


“白塔寺再生计划”的内容筛选操作模式其实就是把征集令公开发出,吸引各地的定制内容。这中间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细节,在设计周这样的大平台上,经过加工的、具有高度审美性的内容呈现和产品设计并不少见。但是对于操作了四年城市博物馆平台的我们来说,传统文化本身的DNA决定了我们需要去研究白塔寺区域本身有什么样的素材,去尝试植入跟社会、民生相关的内容,让区域自身可生发,可持续。




城市博物馆APP这个项目是某集体自我研发的项目,这次在白塔寺再生计划中也算是首次亮相和落地测试。我们是想让城市博物馆和当地文化内容结合,历史遗迹也好,传统文化遗产也好,透过这些内容尝试激活老城区,这个规模非常大,也非常的复杂。




城市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跟城市一样大的博物馆。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只是把文物搬到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面进行研究或者公共教育,而是发挥了我们最擅长的交互体验式文化内容的策划能力,以增强现实等技术和手法,为让大家重塑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公共空间。白塔寺区域目前作为最初的试点,对内容的挖掘还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我想到未来如果再扩大一下的话,这个地方的整改会特别多。简而言之,城市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些界面和设计,你可以想象走在这个胡同里面,遗失的青塔、传说的舍利发光等文化内容都被挖掘出来。再比如梁思成的故居,都已经被拆掉了,大家还保有情怀,还可以不断回溯。其实我们就想找一个对历史遗迹保护和维护的优化方式。把大家从线上拉回到线下,在城市的具体的地点去体验,回味相关的历史。




不光是对公共空间的搜集整理,我个人觉得城市博物馆未来可以作为一个所谓的畅想项目,一个平台,一个出发点,不光是过去,还有现在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如果你要重建阜成门或者哪一个门也好,未来建筑师拿来的方案,集成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在透过这个平台得到呈现。这个项目不光是一个文化平台,也是一个深度文化旅游的消费平台。从简单的现场的照片来看,这是一个我们在设计周期间推出来的初级版本,一个α版本,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个β版本,重建阜成门的一砖一瓦。APP的交互设计目前支持扫码功能。使用者扫码之后会得到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或故事的呈现,比如说你去到一个地方,一扫码就可以看到鲁迅或是祥子坐在那儿。接下来讲一下slo-mo,翻译过来就是“慢动作”。白塔寺地区的主要居民都是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节奏特别慢。作为策展人,我们因此非常谨慎,不愿把这个区域导向成南锣鼓巷那种商业业态非常复杂的状态。其实slo-mo就是帮助我们预演了未来多种文化生活的交织状态。此外,我们最大的任务是还要建一些交互端口,怎么样能够跟当地的居民交互起来,变成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比如长桌已经搭起来了,可是设计周结束的时候会怎么样?




在slo-mo期间,我发现了一些挺好玩的事情:两个在当地居住的十二岁小姑娘,摘了自己家的石榴在那卖,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关于slo-mo项目里的一些食物,我们创造了一种维护社会创新的工具,为什么没有被提出来,是因为隐藏在后面。




创客马拉松、工作坊也好,非常的有意思,比如说这个,为什么把这张图拿出来说呢,这个摊位他自己研究了一种慢食的工具,慢煮的牛肉,没有添加任何的化学成分,再加上一种吃喝,当这个吃喝集市和慢生活集市结合的时候,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创新产品,而且非常的契合。




这个也是我们从去年交互北京辅导营里面出来的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线上线下社区O2O的消费产品,名字就是“时效商店”。避免社区内、城市内的浪费,能够让大家及时的获取要过期的食品,送到有需求的人手里,哪怕免费或者非常便宜。




他们是通过APP的形式来运作,包括了商户的落地。比如卖糖葫芦的,如果他们有食物浪费,像711每天会扔一百多块钱的食物,回收起来可以送给社区里面需要的人。我们目前做出的一些网点就是基于白塔寺,但不仅限于白塔寺,我们跟其他区域的合作也非常的紧密,做了一些项目,我们也是比较潜心的研究从“城市博物馆APP”再开发新的角度。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第六工作室 | 团队:廖柳钧、唐小媛、王欣怡、姜辰雨
代表项目:白塔寺阅读中心/二手书计划



大家好,我们都是今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见面。我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但有统一的主题和统一的形式和形象。


这个项目其实是我们的本科毕业设计,因为我们每年都有一个整体的题目,今年就叫“二手书”。其实“二手书”是个特别广泛的概念,而且现在有关二手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像一些网上平台已经很成熟了。我们这个项目不是以实用性来衡量的,因为这个主题仅仅是一个创作的方向和起始而已,并不代表有任何的指定的目的。我们做的时候完全是当做一个纯粹、学术的毕业设计来做的,并没有完全针对实用性。因为无论怎么说概念,归根到底从视觉传达的功能性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可能在创作的时候,训练得更多的是思维,你怎么样给这个东西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觉,而不是说上来就直接去做海报、做书等等。所以它可能想让人看到的不是二手书该怎么卖,或者让别人怎么喜欢上二手书,而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不同人,不同团体,商业人士怎么样去做这个事情,学院派怎么做这个事情,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做这个事情。他们的衡量标准就会不一样。




我们这次毕业设计所展现的可以说不是一个成果,也可以说是一个成果。我们看重的是过程的意义,因为一本书,足够代表你四年美院学习的结果吗,可能不够,也不是最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把每个过程都记录了下来。这个是刷的黑板,让大家在上面贴条、留言。这是上面截的一些话。




白塔寺的展览,对我们来说很仓促,但也让我们想起了喜剧演员在训练中所说的“落地”,即无论把演员放在哪都可以讲,不限空间与着装的粉饰。表演者在给观众近距离演出时,所有的问题也会暴露无遗。因为我们在一个半成品的空间里面,且不允许做任何的改动。所以问题就在于怎么样通过现有的东西来把这个展览做起来。我们发现现场有很多的砖头,那我们就用这个砖头来作为我们的展台。只有500块砖,且没有任何资金的支持,也没有任何的人力帮助,所以我们自己弄了500块砖,因为地面是灰砖,本来是一层,我们用500块砖又垒了两块的厚度,总共三层的层次,我们想做一个高高低低的有一点起伏的槽,用地面做展台,后面我们也打了一些海报,希望从这个立面和地面有一个结合,让它看起来像一个展览。




我们之前在教学楼展过,也在美术馆展过,这次是完全把纸制品放在一个风吹日晒,还有猫抓的环境中,也是一个特别有考验的经历。这是我们每个人展槽里面的展品。




展览过程中有大爷大妈等街坊邻居反映看不懂,确实这不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让人可以看到可以立马明白用途是什么。但让我们特别惊讶的是也有近乎疯狂的粉丝,我们也很吃惊。最后借用尹吉男先生的一句话:“希望我们能够展示朴实的实力,而不是花哨的效果,花哨的效果只能享受一时,不能受用一生。朴实的实力是可以受用一生的。”



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展的日期和美院优秀作品展的日期是很近的,时间很近,所以能否在未来有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来,也许就可以利用各大高校自己的展厅或者空间,然后直接将设计周的理念或者形式辐射过去。


乔恩
代表项目:SLO-MO食物及手工艺秀



当时起SLO-MO这个名字的时候,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状态,李心路和我,我们的吃、穿、住、行,都在践行比较环保的理念。比如我们都不爱开车,都骑自行车。今年四月的一天,李心路提议我们一起做个慢手工的集市,在设计周期间可以呈现。因为我平时也在组织这类活动,所以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概念策划、召集、组织再到落地执行的工作,还是很有难度的。最初我们计划市集持续两周,希望能为社区生活提供一种便利,召集像是修鞋、修自行车等的手艺人,分享我们平时的生活,并且作为一个中国人和胡同里面的手工艺者可以很好的沟通。这样的话,我们通过设计周把我们的生活传达给别人,不要绕很多的弯和圈,可以找到他们自己生活当中的便利和方法。但是,最终我们还是把这个想法放弃了,因为临时找人不是特别容易。所以我们决定找平时去的餐厅,平时接触的一些手工艺者,把他们聚在一起。在八月中旬,我们接到通知说这个是可以做的,但是只有七天,我们就答应了。




期间也因为沟通不畅等问题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很多餐厅需要有营业执照,我们就去审批了很多次,再比如确定谁可以参加这个活动,有一些代表性的,包括一些食材。我和李心路平时都去品尝,还听他们讲故事。当时还有一个意大利人,我们三个一起做这个事情。后来听说食物不能出街,我们感到非常抱歉。因为大家都报名了,为了这七天他们内部的营业员,厨房和设备都安排好了,结果我们不得不临时取消。取消了之后李心路说这个事情还是要做,我们就把这个SLO-MO市集,主要是以手工为主的,做首饰或者是一些手工制作品的,包括编织、手工鞋,聚在一起了。



所以这次其实仍然留有遗憾,我们的想法其实特别多。得一步步来,这是一个挺生动的过程。

造作 | 王赋
代表项目:设计再生 造作-白塔寺空间展



非常高兴参与分享,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设计与大众的对接,设计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我从市场对接用户的角度分享一下。六月份邀请我们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当时也去了白塔寺踩点,一个下午深切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老社区的再造,“再造”的设计切入点应该是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生活上的改变。我们的设计周项目叫“椅子交换计划”,就是用我们的一件设计品“8点椅”,和当地居民去交换旧家具,让老住家用上新设计。这把椅子是我们的瑞典签约设计师Max Gerthel设计的,他常年生活在北京,对中国的生活有深刻理解同时眼光是当代的。老外设计的东西,他更多的是站在现代设计的立场,用设计把中国文化和当代生活进行结合和再造。8点椅工艺设计上的榫卯结构是传统的,但从形态和功能上显然是对现代生活的考量。



我们就想能不能拿这把椅子做些互动的事。当时我们跟白塔寺街道和居民进行了一次交流。其实老住民是希望变化的,他们希望能接触到新鲜的东西、现代的东西,希望也能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基于这层需要,我们首先在9月上旬和30户街道居民进行了椅子交换活动,同时去拍摄影像,记录每件老家具背后的故事,然后把老家具集合起来,把这些故事都留存在线上,和家具一起长期保存下来,在设计周展览现场观众们通过扫码可以看到这些家具背后每一位居民和他们的故事。



另外在同期我们还做一个事情,就是使用我们的NCS取色器,去提取白塔寺区域的生活色彩。比如红墙、灰瓦、绿藤,包括菜市场里水果蔬菜的颜色,我们把这样提取的颜色形成一个自然色彩体系,而我们会把这样的色彩体系应用到每一件设计中去,包括这把椅子。这样做的好处是家具会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更鲜亮也更舒适。在设计周的展览现场,我们发现居民们都很高兴,都在问椅子交换的事情。



另外从设计实现上来看,椅子的价格不贵,老百姓也买得起。这把椅子售价500多块钱。所以这几点下来,我们觉得它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事情,跟老社区的居民互动,用不一样的形式保留下一些东西,就会呈现出好的效果。




未来我们还是希望能延续设计与大众的对接,比如与老社区的互动,从居民的家居生活层面进行一些交换和改造活动,我们想为居民带来的是现代设计能给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我们希望下次设计周可以再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荣麟创意(北京)商业连锁有限公司 | 戚麟
代表项目:永动荣麟




我在这里代表另外一种声音,企业的想法。我们首先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的设计和感悟通过设计周的方式去表达。我们里面的商业思维更多,因为毕竟我们是以企业的性质参与设计周,第一年其实就开始参加这个活动,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年,也看到了不断的演变和变化。




最早去设计周的时候,开幕的时候是非常高大上,隆重的,当时很震撼,就感觉到又是一个模式化的活动。后来在背景板上让大家留言,当时我写的是别为设计而做设计。然后有慢慢的演化,越来越丰富和包容,越来越靠近于一个国际化的大型设计活动,实话实说也很震撼,我们也没有想到。我们在里面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真实的个人的爱好或者企业的定位方向,更多的我们有商业的价值,谈商业不违背设计的原则,而设计本身又为商业服务,这是相互的。归根到底,没有价值的东西,后面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做一个设计之旅,什么概念呢,我一直强调我们不是一个家居企业,我们发展跟他们不一样。家具只是承载,没有表达的方式,就用家具表达了,没有家具可能就做到服装了,再没有东西可能就做包子了,都有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创意的东西。




后来我们在751拿了一个空间,我们做企业肯定考虑大的环境。企业走到今天,目前为止没有生存的风险,只有两个要规避,一个是政策风险,一个是决策风险,如果不看政策,企业是走不出去的,决策方面我有1000名员工,所以一定要谨慎的考虑。为什么叫永动荣麟?因为要让企业永续的发展,这是作为企业考虑的问题。



我们有这样的逻辑,如果你想让你的结果不一样,行为必须不同,行为不同的前提必须是思维不一样,现在的工厂在争地,建新的展厅,而我们认为中国最好的成熟的艺术的园区 798,不是我们想要的方式,而751作为研发的中心,奥迪,大众都在里面,还是代表着前瞻性的创意性的领域,适合大的公司在里面安家落户,所以我们进来了。




其实这几个照片,这个是我进来之前的工业的厂房。旧厂房的改造也是我们一种尝试,是新老文化,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我们想绝对不能用钢筋水泥拼凑,要有思维和创意,怎么保证原有的风貌,又得到自己的需求,这是我们一直想的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你去这个空间,如果单纯的用钱显得很傻,肯定要用你的思维方式和想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照片可能不太清楚,能看出来就是一个大船,现在做完以后成为一个小地标。其实这个车间原来是软化水的处理厂,751是一个供暖的公司,进锅炉之前,所有的水都要软化,给我这个空间的时候,里面就有几个大罐子,7米多高,你可以想象这个东西多大。我们进来的时候想,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个记忆留下来,不能简单的搁在那,没有什么价值,这是我们后来改造的空间,建了这样的露台,这些都是我们对建筑的改变。




这个建筑改变的时候,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我们想一定要赶在2015年设计周开幕之前完成,因为这个契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商业机会,这个机会是你没有办法作为企业组织起来了,你只能顺势而为,我们去上海都知道飞机比火车快,你能造飞机吗,不能!但是你可以选择坐飞机。我们作为企业看清楚哪一种方式最快,看准了在哪个投放时间放大效益。所以我们想一定要在2015年设计周之前开幕。现在我们是751里面唯一一个家居企业,当时我们做开幕式的时候,刚开始请行业的人来,行业的人觉得很惊讶,在这里能卖货吗?能推广家居吗?我说我确实卖不了,但是你没有想到的,我们都可以做。我跟你做同样的东西,就是比你更卖力,更辛苦,但是我做不能的事情可能就有空间,我不一定非要争第一。




我们改造的项目,这是我们的空间,里面还是很好的,很有意境。当时很多人关注我们问什么时候开,我说设计周。他们问理由,我说设计周难道你们不想来吗,我们在全国所有跟我合作的设计师,其他的区域的空间设计师,产品设计师,我的合作伙伴的设计师都想参观设计周。我们就在这个时间段组织了一次设计的参观,重要的是在设计周里面体验这种感受,我们还在这儿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些活动。第一波是我们招募或者说发起的,后来就全部是自发过来的,很多观众留下了他们对空间的想法和建议。




活动现场,我们还做了一些露台的演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还有旧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碰撞,这些设计界的代表,有协会的、学院的、设计院的,大家共同做一些交流。一共做了三场专题活动,超过2000人参观,有40多家媒体的报道。




所以我们想坚持探索这种新的方式,让真正的家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文化内涵有效的传播,在最大的平台上得到最好的传播,这是我们做活动的一些想法,谢谢。



设计周举办系列座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邀请2015年的优秀项目展开讨论,还将有更多项目、机构加入,从多种方向来做一些沟通和交流。


下一期,我们聊什么呢?敬请期待!


点击查看“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期优秀项目分享会”内容。

点击查看“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二期优秀项目分享会”内容。

点击查看“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最喜爱项目”评选结果发布。

*以上文字内容与部分图片由某集体及相关项目提供,转载使用请标明出处及项目名称。


官方订阅号:
北京国际设计周
(Beijingdesignweek)
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合作 | 投稿 | 发布 请留言
转载 请注明出处
©Beijingdesignweek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