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垃圾的和收垃圾的相互指责,这道难题究竟有解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新民晚报记者 裘正义 沈敏岚 曹刚 金旻矣


生活垃圾分类,好比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必须各方尽力配合。政府、企业、社区、个人,各司其职——


首先是居民的事,每个人应承担起责任;其次,社区和物业要不断宣传、教育和监督,培养居民的分类意识;再次,街道、区、市要持续输入各种资源,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并配套建立约束机制,社会协同就能运转起来。反之,新鲜劲一过,可能又退回原点。


继昨天第一篇聚焦“小区垃圾分类推广难”的报道(点击回顾详情)后,新民晚报系列民生调查《三问申城垃圾分类》今天推出第二篇,走出小区,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调查发现,上海的垃圾分类收运、后续处置等综合利用体系尚需健全,公共管理、跨区合作、监督引导等协同保障有待提升……社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障碍在哪里?

  

老港码头上,垃圾集装箱装卸。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分类收运 | 从互相指责到互相监督

  

现状


“干湿垃圾分好后,看到保洁人员混在一起收走了。”

  

“居民总是随手乱倒,怎么分开收运?”

  

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常可看到扔垃圾的和收垃圾的相互指责的现象。垃圾分类从源头投放到收集、转运,再到末端处置,有数十公里“物理距离”;涉及居委、环卫、交通、环保等多部门。建立全程分类处置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已明确分类后的各类生活垃圾,必须实行分类收运。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别交由专门的收运企业和车辆负责。市废弃物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新民晚报记者,分类收运,意味着本来一车能运走的垃圾,要分多次运。全市垃圾物流运输系统需“重配”,高效分类收运是全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



  

建议


做好全程分类,关键是各环节做好自己的事。即便在分得较好的扬波小区,前几年也出现过“前功尽弃”的状况——干、湿垃圾分好后被混装运走。居民不干了,向各级部门反映,查清是清运人员偷懒,想少跑一趟。严格规范后,“混运”绝迹。一位从事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说,如果更多人像扬波居民那样顶真,既自觉做好分类,又时时监督收运,分类工作将从互相指责走向互相监督。

  

后续处置 | 新变化带来连串新考验

  

回收利用湿垃圾,是垃圾减量的有效途径。上海目前每天产生约7000吨湿垃圾,但处置能力远远不够,急需新建处置基地。


考验一:建在哪?怎么建?

  

目前,“建在哪”已有初步解决方案,上海将重点推进老港基地、浦东、闵行、普陀、宝山、嘉定、金山、松江等一批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同时,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大力推进乡镇(村)就地就近利用湿垃圾。这些设施的建成投运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

  

考验二:湿垃圾制成的有机肥出路又在哪?


近年来,一些小区尝试引进小型生物处理机,湿垃圾经处理可“变身”肥皂和有机肥,不出小区就得到妥善处置。思路不错,但推广有困难,一些小区装好机器后迟迟没用——机器噪声和异味扰民,如何解决?额外电费如何分担?还有市民建议推广厨房垃圾粉碎机,可大幅减少家庭湿垃圾量,但打碎的湿垃圾是否影响污水排放指标,仍有待评估。


  

考验三:可回收物的资源如何利用?


而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也遇到不少问题——废品回收体系薄弱,回收网点落地难,缺乏相应政策和标准。此外,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市场自发回收系统严重萎缩,市民直观感受是“家门口的废品站不见了”。纸板、玻璃瓶、旧家具等低价值的可回收物,加上近年增加的建筑垃圾残渣,都无奈加入“垃圾大军”,造成上海的末端处置系统压力陡增。


以上这些考验都要靠社会协同来解决。

  

公共管理 | 垃圾分类标识尚未统一

  

现状


公共场所的垃圾种类相对较少,多为废纸、食品袋、包装盒等,分类本应不难,实际并不乐观。

  

和平公园3号门外的一个垃圾桶上,正面贴“干垃圾”,反面却是“其它垃圾”,让人无所适从。走进园内,垃圾桶很多,但左右标识经常换来换去,外加字小、图案相似,不细看很难分辨。大华行知公园内,分类标识模糊,且半数已脱落。“形同虚设”的分类,连“形”也没保住。

  

再如,申城每天有近千万人次坐轨交出行,各条线路的分类垃圾桶设置有些随意——10号线新天地站,左右桶颜色图案区分清晰可辨;3号线曹杨路站,垃圾桶只有两种无字黑色图案:树形和带有循环箭头的圆形,扔垃圾前先考识图;11号线上海西站,垃圾袋边缘下翻较多,将分类标识统统盖住;而8号线部分站点索性没分类,一个粗壮圆桶“吃”下了所有垃圾。



建议


“公园游客以老人孩子居多,老的看不清,小的不识字,区别必须更鲜明。”业内人士建议,公共场所的分类垃圾桶应明显漆成不同颜色,方便识别,而不是用贴纸来区分。城市管理体现在细节,如果在分类设置和标识等公共管理上想得再细致一点,垃圾分类有望向前迈一大步。

  

跨区合作 | 曾经各自为政有些“任性”

  

现状


上周,记者经过威海路茂名北路,想扔手中的香蕉皮,有些伤脑筋。威海路靠北的垃圾桶上,左边贴着“可回收物”,右边贴着“干垃圾”。香蕉皮属于“湿垃圾”,没法扔。仅仅几步之遥的马路对面,却发现一个垃圾桶,“干垃圾”的标识摇身一变,成了“其它垃圾”,能接纳香蕉皮。

  

同一个区、同一条马路,垃圾桶出现“两副面孔”,一些地跨两区的道路又会如何?

  

茂名路连接静安、黄浦两区。在静安段,分类标志字样较大,绿色图标代表“可回收物”,黑色图标代表“干垃圾”或“其它垃圾”。两桶之间有灭烟缸和专门回收电池的圆形投入口。到黄浦段,不仅字样明显缩小,颜色区分也不同,用红色图标代表“其它垃圾”,电池回收投入口也没了。两个区的相似之处是,行人扔垃圾都“随心所欲”,不看标识。


标识乱,经常换。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摄

  

建议


随着分类标准的明确,上海马路上的垃圾桶,正在逐步换上统一的标识——“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普陀、静安、杨浦等区的部分垃圾桶,几乎是一夜换新装,不过,这些标识的颜色区分仍有待做更醒目的处理。

  

指导监督 | “九龙治废”难以形成合力

  

现状


在垃圾分类的指导监督方面,上海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一个垃圾箱房有三个部门管。根据《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干、湿垃圾归绿化市容局管,有害垃圾归环保局管,可回收物归商务委管。为了管好同一个垃圾箱房,各部门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和博弈,难以形成合力,最终可能导致谁也管不好。

  

比如,以前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时,有些小区分出来的有害垃圾最后又混到了干垃圾中。扬波小区还曾发生过附近药店搬迁后,过期药品没法处置,最终又回流到干垃圾里的尴尬情况。直到去年,静安区专门购置了车辆,轮流在街道收运有害垃圾,情况才有所改善。

  

可回收物的资源利用,属商务委管辖,但商务委一般不进社区,主要职责是审核管理企业的资质。现状是,大部分小区的可回收物中,可用塑料、衣物、报纸、纸板箱等价值较高的可回收物,都靠保洁员收运再卖给相应的回收商。低值可回收物,比如玻璃、废塑料、利乐包等物品,回收商普遍不收,又都回流到干垃圾中。

  

建议


对此,有业内人士呼吁,能否建立一个超越不同部门的全市废旧物资管理中心,尽快改变“九龙治废”的现状,把垃圾分类的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到位。




编辑:何迪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