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浅谈云南个旧清明风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一、清明概述

       西汉司马迁在《历书》中指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代富察敦崇在《岁时百问》中也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大抵自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直至今日,前后约两千五百年的积淀与传承,汇聚了华夏民族对先辈的追思与情感认同,集中反映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也才有了所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共鸣。

       云南因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远离中原大陆,一方面,因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云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存在一定的区别;另一方面,在时代的演变中,尤其在进入现代化社会后,云南受外来思潮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较完整,较丰满。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4市9县,容纳了世界锡都个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文献名邦石屏,国家级口岸金水河和河口等等,汇聚了锡文化、陶文化和梯田文化。其中,个旧的名称是以彝语“果作”的音译演化而来的,意即种荞子、吃荞饭的地方,也是我的故乡。


二、祭祀活动

       曾有报道,“近八成的‘80后’、‘90后’很少参加清明扫墓,相比扫墓,他们更愿出游度假或休息。”

       在个旧,清明节属于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选择祭祖活动的人群大致以城市和乡镇区分,二者因各种条件的限定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


市区的祭祖活动

       因为城市化建设,市区的祭祖活动多半在公墓进行,在当地,把公墓称为“火化场”,即普通话中的“火葬场”,有墓地和骨灰堂,但是选择将先人放在后者的较少,主要还是有“入土为安”的理念。

       在清明节这天,亲眷携带先前准备妥当的少量祭品,一般就是水果,糕点,希冀祖先能够享受后人的贡祭,表达追思,并在祖先墓碑前按顺序敬礼,祈愿祖先保佑,有的人家会在“火化场”特意设置的焚烧炉焚烧纸钱。最后,家人一起聚在兄长(或是父母)家里准备一桌美味佳肴,再次在准备好的盆里焚烧纸钱,金银宝,近年来“现代化”的纸质祭品呈现出多元化,包括“冥币”、“电视机”、“别墅”、“手机”等等纸制品也随着纸钱一起通过火烧,在进行饭桌祭天地的活动后,享受晚餐,结束清明的活动。

       因为市区的祭祖活动和中原地区的祭祖活动相似度极高,且部分内容后面将涉及详细介绍,所以此部分只做简要概括。



乡镇的祭祖活动


前备

       一般在清明前一至两个月,家里就开始准备清明祭祀的物品。

       最先开始的是“贡”给祖先的钱物,衣服。过往,老一辈基本都是亲手折叠,从市集买来纸张和浆糊,将灰色的大纸裁成等大小的正方形纸张,同时在金色和银色的纸张上裁成稍小的正方形,。其次将拼接的正方形纸张两端相折,在折线一侧分别从两方向内掖压,形成两个角,再用拇指顺着两个角向上一折,便是最普遍的“金银宝”。此外,还有纯金色的“元宝”、成捆的纸钱等等。一般都是老人亲自折叠,也常常会带着身边的孙儿辈一起准备。没有老人的家庭越来越少亲手折叠纸币了,大多自市集直接采购“成品”。


传统纸钱


       传统的家庭,祖先的衣服也是亲自准备,同样采用纸张的折叠与粘贴,分为男衣和女衣各三套,还有纸鞋。最后将准备的东西整理装进一个大的纸袋,当地人成为“包”,“包”是“专用”祭祀的,正面一般绘有鬼神画像,右侧由上至下需要人填写姓氏门宗、子女及“相关信息”。

       剩下的准备工作一般就是添置煤炭、果品、清酒、干菜和蔬菜,并将铜炊锅清洗干净,扁担竹篓备好。

       铜炊锅“迄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起源于东汉,即为东汉的出土文物“鐎斗”。另一说法认为起源于南北朝。”


漫画炊锅


       关于铜炊锅,有这样一个故事:元朝,忽必烈率大军征讨云南,战场上他饿了,要厨子煮羊肉,但军情紧急,来不及把羊肉煮熟,厨子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滚汤里涮熟,忽必烈吃了大喜,名菜涮羊肉就此诞生。忽必烈打下云南,常吃涮羊肉,他用云南盛产的铜,研制成当时蒙古头盔模样的炊锅。这个把锅灶连为一体的炊具,更适合行军旅行。忽必烈后来离开云南去当皇帝,就把炊锅带到了京城。

       故事的真假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炊锅在传统云南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下部是烧木炭的火炉,最讲究的炊锅,用白银打造,一般作为工艺品展示,其次为铜材和铝材,一般人家的炊具都属于此类。


中动

       清晨,需要将煤炭引燃,放置在炊锅的火炉部分,在容器内灌入原汁鸡汤或骨头浓汤,一般不另外添加住料,以保证鲜甜。待到汤水烧开,炊锅的繁杂,将荤素材料的层层码放,一般要依照“底荤上素”和“耐煮在下鲜嫩朝上”两个原则有些材料,黄花菜打底,芋头次之,豌豆次之,干笋次之,三线肉(即普通话中的五花肉)次之,鸡肉次之,酥肉(一种由肉丁、面粉、鸡蛋混合油炸后的球状食物)次之,白菜次之,豆腐次之等等,盖上铜盖,姑且待之。炊锅的汤是鲜甜的,,所以需要另备佐料。

       其次便是取出准备好的纸袋,当地的“包”,并将一些物品收拾妥当,包括碗筷,米饭,酒水,鞭炮,香烛,鸡蛋糕(并非是奶油蛋糕),水果等携带好。准备上山。高原地区的乡镇,坟山一般在“居住区”的后山,主要是由逝者的儿子,挑着炊锅。

       在山上开始的祭祀活动,首先需要清理一下坟,当地称为“老宅”,清理附近的杂草,把乱生的野草拔出,寓意子孙后代顺利,清扫“老宅”门前的座台,将红烛点在“门口”,摆出祭祀的蛋糕、水果,放上燃着的香烟,倒上清酒,摆上米饭、碗筷。取出新鲜芋头花,放在一旁,代表给祖先准备的新拐杖。同时,在“老宅”后面半米高左右的地方,选取一个相对平稳的区域放一只碗,把一整块煮熟的三线肉放在碗里,,当做献给山神的贡品。

       接下来便是在“老宅”一侧将“包”随同一些散“钱”点燃,烧给祖先,山上向来风大,纸灰随风而起,在老人眼中便是祖先显灵,带走了金银,至少在“另一个世界”,祖先不用忧愁生活,生前受苦,走后能轻松享福。同时,点燃清香,在自家的“老宅”的土上环绕一周间隔插上,并且去周边的“老宅”分别插上三只清香及纸钱,表示邀请之意,行主客之礼。

       这一切结束后,由长辈开始,根据“嫡长子”的次序,依次在“老宅”门前行跪拜磕头之礼,长辈、子辈、孙辈,跪者可以和先辈讲讲自己这一年的大事,或是祈愿祖先保佑来年顺利。

       最后,一家人团座在“老宅”门前,打开炊锅,和着春风,享受美食。午后,收拾妥当,再次挑起扁担,准备下山。由一人断后,待人离开一段距离,在“老宅”门前点燃鞭炮,随着“砰砰砰”的声响,清明祭祀活动也接近尾声。

       傍晚,依旧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用炊锅,并不断往里面添加新鲜的食材。


三、清明思索

       清明,从农业节气演变成传统节日,走过千年,和上巳和寒食两个古代节日密不可分,唐诗中很多诗篇已经难以将三者分开。

       华夏是礼仪之邦,自古而来,对于礼仪的渗透由人的生前至生后,孔子有言“慎终追远”,在《论语》中论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大意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  不要有后悔,并且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

       “清明节作为一种文化群体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作为民族文化内核之一,寻根问祖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纽带,上连古今,下启今朝,左牵宗族,右引亲眷,显示出华夏子孙对先祖追认的虔诚,对身为华夏族后代的文化自豪。”

       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以及“网络文化”的侵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面对类似光棍节、卖萌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纷纷投身庆祝的行伍。在我看来,文化的庆祝需要依托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甚至文化血缘关系,没有任何情感基础的节庆往往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取的不过是形罢了,这样的外壳又有什么庆祝或是纪念的必要?要么是商家利用的营销背景,要么是年轻人聚会的理由,多多少少显得单薄无趣。

       节日,宛如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一朵玫瑰,失去土壤的玫瑰不仅没有芳香,甚至没有生命力,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水土异也。”


参考文献

  1. 丁艳萍:《铜炊锅》 金沙江文艺,2013 年第6 期.

  2. 胡远航 张梅焕:《八成年轻人淡忘旧俗》,中新网云南频道,2013.04.04.

  3. 江玉祥:《清明节的来历及文化意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2010年6月.



朱绂

2015‎年‎11‎月‎15‎日 民俗学课

 

 




编后记


















      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清明风俗,加上“老房子”里的长辈和我素未谋面,清明对于儿提时代的我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个暗淡的节日。学校放假,赶回老家,学着外婆叠纸钱,塞纸衣裳。按乡俗,祭祀一般不会在清明当天,往往不是提前就是推后。祭祀时,家人登高,团坐在坟头,燃烧纸钱,磕头行礼,祭祀吃炊,很是热闹。直至近些年,随着至亲的离世,我才渐渐体味到了所谓的“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恰逢锦城细雨纷纷,给清明渲染了一层凄凄惨惨戚戚的色调。家人在今天给外婆外公上坟,我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并没有回乡。自高中毕业,我已经缺席了五年。明年,外出的第六年,该回乡祭祖了。想要看望一下总在梦中相逢的外婆,分享近两年来我的变化;想要问候一下分别数月的小舅舅,说说我这一年的成长。

        时代倡导着一切从俭,一切向科学看齐。在落后的个旧乡镇,依旧保存着相对传统的祭祀风俗。然而,随着老一辈的离世,青年人也渐渐远离祭祀。这在我看来却也有着一份悲凉与哀切。正如《寻梦环游记》中的说的:“当活着的人把过世者彻底遗忘时,冥界的这个被遗忘的人就彻底地永久死亡。”私以为,正是乡镇里残留的这种仪式感,坚定了我们心存那份敬畏与念想。

        最后,依旧抄送《remember me》的歌词:

        

请记住我

因为我即将离开

请记住我

让我们的爱继续存在下去

要知道是我与你在一起

在你重新回到我怀抱之前

那是我存在的唯一方式

请记住我

我们的旋律不会停止

我也因你的爱而存在

请记住我


朱绂

2018.4.6








       青磚小瓦馬頭牆

                  回廊掛落花閣窗




朱家小苑



微信號:Rishy329

管家郵箱:Rishy@foxmail.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