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全工作法”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探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引言

厦门市早在2000年就作为全国首批8个之一的垃圾分类收集示范市。多年来,在城市转型上,全市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引领,坚持推进垃圾分类和不落地工作。

2016年底以来,,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的重要抓手,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为目标,紧紧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深入发动、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建章立制,构建了“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

截至2018年3月 , 全市主城区(思明区、 湖里区)100%的小区( 1402个生活小区) 、 120家市直机关、 85家星级宾馆( 酒店) 、1124所学校、 12家市属国有企业、 68个农贸市场以及车站、 码头、机场、 公园、 景区等公共区域和驻厦部队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农村村庄正在试点, 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0%以上, 参与率达80%以上

    全民众参与 发动社会共同缔造   


1、广泛宣传培训,凝聚社会共识

全方位、全媒体宣传。制作 《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宣导手册》 150多万册 ,
编印垃圾分类宣传单500多万份、 《厦门市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单行本) 120多万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楼宇梯视、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向市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多层次、多形式宣讲。市委领导带头在市委党校开设“垃圾分类厦门在行动”专题讲座,全市共组织3万余名垃圾分类一线工作者开展培训90余期、430场次,组建宣讲团深入全市各个街道社区巡回宣讲,采取演讲、知识竞赛、有奖竞答、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


厦门垃圾分类介绍视频

督导宣传。按照每个街道配备5名、社区居委会配备3名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各小区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督导员的标准,全市共配备垃圾分类专职管理人员659 人、督导员3300人、督导志愿者3324人。 

泉水湾小区居民将厨余垃圾倒入社区发放的厨余垃圾专用垃圾桶

 

2、切入学生教育,小手拉大手,影响千万家

编写中学、小学、幼儿园3种版本垃圾分类教材《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在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家庭发放了《致家长一封信》,创编一批垃圾分类歌曲、歌谣、漫画、微视频等作品,通过“小手拉大手”,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改变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3、典型示范引领

首批通过20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和45所示范学校的试点示范,带动全市面上推开。全市9300多个党组织、32000多名党员志愿者开展相关主题实践和宣传工作,有220个单位及团体开展垃圾分类宣导和知识普及活动。

    全部门协同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市4套班子协同领导

成立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副市长兼任。领导小组经常组织现场调研、随机暗访,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会、协调会,协调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强大合力。 

2、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

在市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26个市直部门分别承担垃圾分类的相关职责任务,各司其职、相互协同、齐抓共管。

市委组织部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中发挥表率作用;

、市政协下发倡议书,、,尤其是企业家代
表、委员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交通运输局、港口管理局、市旅发委等职能部门负责抓
好本部门所管理的校园、医院、车站码头、景区等公共机构场所垃圾分类工作;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工作;

,规范有害垃圾收运、储存、处
理;

    全流程把控 系统夯实各个环节   

1、分类投放注重激励

扫二维码以积分换奖品,优化小区分类垃圾桶布局,垃圾桶每日清洗、定期消杀,开展“一米菜园”、制作环保手工皂、推广生态酵素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变得有温度、有笑声、有回报,让群众有获得感,变“要我分”为“我要分”。 

2、分类收集精细分工

各区财政下达专项经费聘请督导员做好桶边值守督导工作,保持开袋检查和桶边督导力度;街道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签订垃圾分类责任状,落实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市垃圾分类办、市考评办组织暗访检查督促,提升分类收集的准确率;对低值可回收物收处实行财政补贴,对回收企业回收箱进社区给予资金补助,最大限度收集玻璃、啤酒瓶等低值可回收物。 

3、分类运输直运处理

全市购买了90辆厨余垃圾直运车,采取公交化的直运模式,划定收运线路53条,设置收运点1500多个,保证厨余垃圾定点收集;

各区委托国有企业每月收集转运有害垃圾一次;

大件垃圾经电话预约上门收集后运到专门处理厂处理 。 

4、分类处理设施同步建设

建成一座工业危废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4.65万吨。

在现有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500吨的基础上,扩建一座处理厂,可新增能力300吨;优化改造一座处理厂,可新增能力600吨;超前筹建一座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厂,确保在2019年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全市建成垃圾处理基地3个、焚烧厂3座(规模1800吨/日,扩建二期500+1250吨/日)、分拣及资源再生综合处理厂2座(规模1250吨/日)、大件垃圾处理厂3座。 

    全节点攻坚 破解各个阶段难题    

1、起步阶段抓知晓率和参与率

通过社区督导员、志愿者、物业保洁员等逐家逐户上门宣传,再加上全媒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2、推开阶段抓示范引领

在推开阶段,全市确定20个小区和45所学校作为示范点,街道、社区、小区各级党组织逐级部署,发动小区党员包片包干,包楼层督导,规范引导、强化考评。出台示范区13个方面的建设标准,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示范小区分类知晓率达90%,厨余垃圾分类准确率达70%。

3、全面铺开阶段抓“盲区”

针对民营企业、非星级酒店、农贸市场、无物业小区等盲点区域,采取辖区属地管理牵头兜底、部门行业管理联动协同的机制。对市直单位提出“管行业就必须管生活垃圾分类”,负起对公共场所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责任,全面抓好“盲区”地带的垃圾分类工作。

4、提升阶段抓收集直运

为改变运输环节管理失控的问题,直接将厨余垃圾用全封闭车辆转运到处理厂,减少中转环节,防止混装混运。 

5、巩固阶段抓考评执法

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采用专业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并以占权重2%纳入市对各区、各相关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多人次,进社区186批次,劝导纠正违反生活垃圾分类行为4856起,遏制混装混运现象。 

    全方位保障 确保工作持续提升    

1、以加大投入为保障

市、区两级财政对生活垃圾分类经费统筹安排、按需保障,分类转运车辆的购置投入按市、区财政6:4的比例承担,下达市级补助经费7200多万元;

共分发垃圾分类袋12.6万个,垃圾桶约30万个。制订了鼓励小区、物业做好垃圾分类的“以奖代补”政策。

以BOT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后坑垃圾分类处理厂、瑞科际生活垃圾示范厂等设施建设和运营。 

2、以立法强制为保障

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建立了管理责任人制度、举报奖励制度、,,于今年9月 10日起正式实施,。配套出台了《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厦门市生活垃圾之有害垃圾收运储存处理规定》等20项配套制度。 

3、以公众监督为保障

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居民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对丢弃垃圾行为进行监督。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团体监督,充分发挥广大文明督导员作用,开展专项垃圾分类督导。 

4、以科技手段为保障

建成福建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接入全市43部餐厨收运车、 2200余个餐厨垃圾桶RFID卡、 560余家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数据信息,实现餐厨垃圾产、收、运、。

    展望    

力争到2019年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法规制度体系基本确立、垃圾处理设施

体系基本完善,城乡全面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工作制度。

你可能还想看

再不努力,扫马路都不要你了,无人驾驶清洁车队亮相上海

垃圾分类钱从哪来?加拿大安大略省“蓝盒子”项目及容器押金制,生产商承担100%废品回收运营成本,按季度向市政部门缴纳

推进垃圾分类,不能仅靠人海战术,就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运输、末端资源利用等展开大调研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